Charles Taylor
《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作者: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譯者:韓震等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
本書被認為是「近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查爾斯.泰勒獲鄧普頓獎(26/03/2007 )
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教授(Charles Taylor)獲得本屆鄧普頓獎(Templeton Prize),並獲得80萬鎊(約1200萬港元)獎金,這筆獎金金額比諾貝爾獎更高。
查爾斯.泰勒教授在1931年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時擔任美國麥吉爾大學政治學 榮休 教授。他提倡從西方及伊斯蘭國家人民在精神追求方向上的差異,於當中找出消除恐怖主義的方法,此舉較單純以軍事行動或打壓手段打擊恐怖活動來得有效。
查爾斯.泰勒教授曾於2003年訪問北京及上海,出席多場演講會及座談會。他的代表作包括《黑格爾》(Hegel)、《黑格爾與現代社會》(Hegel and Modern Society)、《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Modern Identity)等。
本書內容:
加拿大政治哲學家查理斯·泰勒在文章中探索了現代認同的形成淵源:即自我的根源。
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中,對現代認同進行了分析,認為現代認同的形成依賴一些有關「自我根源」的因素。自我對善惡認識不同,會造成不同的認同派別,比如認同人性本善的人如盧梭等會形成類似的現代認同團體,而認同人性本惡的人如「波爾萊特」會形成贊同人性本惡的認同團體。泰勒認為自我的根源,即人性本來就有善惡之別,別試圖改變惡的方面,更不能否定其存在,設下相應的規則去約束惡的破壞作用,才是有效務實的做法。
他強調要闡明認同的形成,必須涉及自我的根源、人性的善惡、社會與日常生活的影響等,否則難有深度。
本書目錄:
序
第一編 認同與善
第一章 無法逃避的框架
第二章 道德空間中的自我
第三章 非表達的倫理學
第四章 道德根源
第二編 內在深度
第五章 道德地形學
第六章 柏拉圖的自製
第七章 內在的人類
第八章 笛卡爾的分解式理性
第九章 洛克的點狀自我
第十章 探索人類條件
第十一章 內的本性
第十二章 背離歷史解釋
第三編 日常生活的肯定
第十三章 “上帝喜愛副詞”
第十四章 理性化的基督教
第十五章 道德性感
第十六章 天意秩序
第十七章 現代性的文化
第四編 本性的呼聲
第十八章 斷裂的視野
第十九章 激進的啟蒙運動
第二十章 作為根源的本性
第二十一章 表現主義轉向
第五編 更微妙的語言
第二十二章 維多利亞的“同時代人”
第二十三章 後浪漫時代的視野
第二十四章 現代主義的顯現
第二十五章 結論:現代性的衝突
索引
譯後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