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A:

聊聊如何進行訪談吧!   

interview這個問題對我而言有很複雜的情感,因為當過記者和老師/研究者的我,對訪談有很深厚的情誼,在此先很學術的引用幾位學者的說法來表達我見解。

Merriam (1998)引用了Strauss, Schatzman, Bucher, and Sabshin (1981)的文章,列出了四種問題:假設問題(hypothetical)、 唱反調(devil's advocate)、 理想情況(ideal position) 和解釋性問題(interpretive questions)。

第一:假設性問題:假設性問題就是假設一個情況,問受訪者會怎麼做。 
例子:Suppose it is my first day in this training program. What would it be like?

第二:唱反調:質疑受訪者的答案。 
例子:Some people would say that employees who lose their job did something to bring it about.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m?

第三:理想情況:請受訪者描述一個理想的狀況 
例子:What do you think the ideal training program would be like?

第四:解釋性問題:進一步深入受訪者所回答的 
例子:Whould you say that returning to school as an adult is different from what you expected?

另外,Denzin(2005)建議訪談分為結構性訪談、團體訪談、非結構性訪談。其中他提及後現代創意的訪談應該是:訪談者在訪談的過程中與受訪者一同創造了訪談的氛圍。兩種訪談形式,一種是(Holstein主張)全力降低訪談者的影響,假設有一種客觀的知識,若訪談者技巧夠,可以從受訪者引發出來,這是一種理性的訪談。另一種則是(Douglas主張的)憑感覺的,創意的訪談。就是訪談者可以憑藉對受訪者深層的了解,掌握受訪者的情緒與思維。但也假設訪談者有足夠的技巧達到而獲取知識。

訪談中的文本是否真實存在也必須不斷批判,並與情境脈絡對照。在我的經驗之中,訪談的對象也是設計問題的一大考驗,如果年齡較小你必須設計符合年齡與背景的問題,以免陷入無話可說的困境。當然如果是非常有經驗的受訪者,你也必須設計有趣的題目來引發他接續話題的興趣,而不是無主題的亂談。訪談其中最重要的部份是你訪談的目的為何?究竟想問什麼?這個目標下設計幾個子問題可以回答這個主要目標。有學生問過我,我如何知道他回答的答案是真或假呢?其實要知道真假,除了訪談關係建立的深厚與否之外,你的態度是否真誠開放也非常重要,有時受訪者因為敏感或是利益考量,回答的答案會很禮貌客氣和不具任何立場,這也是一種答案的呈現。

收集越多背景脈絡的資料和個案的資訊會幫助自己很快切入受訪者的生活脈落,並且找到問題的重點。尤其將自己收集的客觀資料和主觀收集的訪談資料比對參考,便可以發現其中知識的可信度。Lofland會做記錄,希望一切力求真實。不管當時覺得重不重要,都先記錄下來。盡量不起眼的記錄,並隨時檢核(Denzin,2005)。這也是一種方式,將一切細節詳盡的記錄下來,以便日後可以檢視。

訪談是一種知識建構的方式,得看你自己尋求最佳的方式達到最正確的答案。

 

參考資料:

Denzin, N. K. and Lincoln, Y. S. (Eds)(2005).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Merriam, S. B. (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