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電影《瑪麗和馬克斯》(Mary and Max),這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的片子。影片是由澳大利亞導演 - 亞當·艾略特所製作的黏土動畫片,在2009年的加拿大渥太華國際動漫節獲得最佳動漫長片獎。片中對於亞斯伯格症人的描繪,深刻感人。故事兩位主角是住在美國的Max,他是患了亞斯伯格症的中年男人,而沒自信的青少女Mary住在澳洲的小鎮,因通信使他們都理解到人生堅定友誼的不平凡。看著電影我想到多年前的J

 在就讀大學時,我兼課教過一個這樣的孩子。J,高瘦的男孩,12歲,上我的課都是媽媽帶來的,父母都是留學英國的精英份子,那時台灣沒有專門教育這樣孩子的教育機構,媽媽對我說:「我一定要培養我的孩子。」這樣堅定信念的的她,辭掉國內大學的教職全心全意的要照顧她的獨生子。J,上課時極為專注但是從不與同學交談,尤其是他從不看著我講話,眼神總是在遠方。

 

 近三個月上課他沒有缺席卻也從不跟我說話,但是我知道他聽得懂也會寫國字,只是一直安靜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

在最後一次上課時,我在他的簿子簽名和畫了一個我的笑臉鼓勵他,這時奇蹟出現了,J笑了,他看著笑臉笑了,這個白淨的孩子在教室門口低著頭,最後一次也是第一次跟我說:「老師,再見!」接著他就跟著媽媽,準備飛到英國尋找醫治這樣病症的名醫治療,而我再也沒有見過J這個男孩子。

 這對我而言是一堂生命教育的課程,多年後這個亞斯伯格的男孩的微笑還在我腦海。 

 

 

 

 

 

(本文刊登於2012年6月1日台灣時報臺灣文學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